ISO14698-1 生物洁净室及其相关控制环境
目录
第一部分:临时标题:生物污染控制——总则 P1
附件A(标准)生物污染测量方法的原则 P11
附录B(参考)气悬浮生物污染测量方法指导 P12
附件C(参考)空气采样器效率的评估与鉴定指导 P15
附件D(参考)表面生物污染的测量方法指导 P19
附件E(参考)织品生物污染的测量方法指导 P20
附件F(参考)洗衣验证方法指导 P22
附件G(参考)液体生物污染的测量方法指导 P25
附件H(参考)培训指导 P26
第二部分:临时标题:生物污染控制——生物污染数据的评价与说明 P32
第三部分;临时标题:生物污染控制——载有生物污染湿污物或生物膜的惰性表面的清洁与(或)消毒效率的测量方法 P41
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国家标准机关(ISO成员机关)的全球性联合会。世界标准的编写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完成。每个成员机关如果对专设技术委员会的某个主题感兴趣,就有权向该委员会派出代表。凡与ISO有联系的政府和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也可参加这项工作。有关电工标准化的各项事宜,ISO正与国际电工委员会进行密切合作。
被技术委员会采用的国际标准草本要发到成员机关进行投票,是否作为国际标准出版要有75%以上的成员机关投票同意。
国际标准14698-1由洁净室及其相关控制环境技术委员会ISO/TIC 209编写。
ISO14698的大标题为:洁净室及其相关控制环境,其构成有以上内容:
第一部分:临时标题:生物污染控制——总则
第二部分:临时标题:生物污染控制——生物污染数据的评价与说明
第三部分;临时标题:生物污染控制——载有生物污染湿污物或生物膜的惰性表面的清洁与(或)消毒效率的测量方法
用户应当注意,第一至第三部分的标题是第一部分发放时的工作标题,如果从工作计划中删去一个以上这样的标题,剩余部分可重新编号。
附件A是标准性文件,是国际标准的组成部分。附件B到G为参考性文件,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
附件F(参考)
洗衣验证方法指导
F.1 引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导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环境下洗衣过程的验证技术。
F.2 测试方法
F.2.1原则
验证需要使用若干片与送洗织物同种的材料.以上织物片要经过已测量数量的己知微生物的污染,然后送去经历要被验证的洗涤过程。要检查该过程能否去除105的细菌数和104的酵母和真菌孢子数。
要进行以下控制:
a) 控制A:计数初期微生物悬浮液的话单位。控制A为了表明微生物的量初数量达到一定的高度,以测量是否将微生物降至所需的数量;
b) 控制B:计数控制织物片的活单位数,该织物片除了洗衣过程外.要经历过与试验片完全相同的过程。控制B是为了表明微生物的存活性在验证期间不发生变化;
c) 控制c;计数控制织物片的活单位数,该织物片要经历过与试验片完全相同的过程,包括洗衣过程.但只是在洗衣后受到了微生物悬浮液的污染。控制C是为了表明计数微生物数的技术适用于该工艺条件(时间,机械作用,温度,织物上有无清洗产品残留物等)。
试验中已知微生物的悬浮液足以蛋白溶液制备的.试验片涂上己知量的悬浮液,与普通织物一起送洗.洗完后计数试验片上的微生物数.测量微生物的减少量并与(F.2.1)中提到的值进行比较.
注:在评估认可对试验洗衣过程的验证前,该过程的产品不得用于洁净室.
F.2.2微生物
F.2.2.1细菌
至少应使用以下细菌菌株:
a)肠球菌hirae ATCCl0541
b)大肠杆菌ATCCl0536
F.2. 2. 2真菌
如果要杀真菌,至少要使用以下真菌菌株:
白色念珠菌ATCC2091
黑曲霉ATCCl6404
F.22 3细菌孢子
如果要杀灭孢子,至少要使用以下菌株孢子;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
F.2.3细菌悬浮液
F.2.3.1悬浮液介质
应使用灭菌胨盐水作为细菌悬浮液的介质。对于真曲,加005%(容积比)多乙氧基醚。细菌孢子应使用灭菌蒸馏水。
F.2. 2。 3 回收介质
可使用悬浮液介质、蒸馏水或可在试验条件下被过滤的任何溶液。如果必须用杀菌中和剂,可将其加在回收介质中.
F.2.3.3蛋白溶液
要制备以下溶液:
一溶液A: 3%(W/V)牛清蛋白(Cobh氏馏份v),需要时调到pH=6.8,采用膜过滤消毒;
一溶液B:15%(W/V)的酵母提取物,调到pH=7,以121℃蒸煮20分钟:
一溶液C:A和B两种溶液按100:20的比例混合,使每种蛋白的浓度为2.5%(w/V)。
F.2.4控制与测试织物片
织物片采用脱浆的织物制成,该织物片须代表洗涤过程要验证的送洗织物.它们只应使用一次。织物片的整个尺寸为l0cm×5cm,包括5x5cm的污染区和用于将其固定于送洗织物的多余边。
织物片用蒸汽可穿透的材料包裹,以121℃蒸煮20mm。
F.2.5培养液的制备
制备每ml含I09的细菌细胞或108的真菌细胞或细菌孢子悬浮液.
F.2.6程序
F.2.6.1控制
控制A;培养悬浮液经适当稀释后计数琼脂培养基中的双份VU,含育30-300VU/ml的稀释液中两个计数的平均值为N。检查原始悬浮液的数字是否为细菌细胞为≥109/ml真菌细胞或细菌孢子为108/ml.
控制B:使用适当的稀释液,用含有30-300VU/ml的0.5ml的悬浮液培养两个控制片,用含有300-3000VU/ml的0.5ml的悬浮液培养另外两个控制片.这四个控制片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除了不参与洗衣过程,其它时候均与试验片一起处理和试验.回到实验室后,它们要放到培养琼脂培养基中培养.计数VU.与污染最严重的控制片对应的平均计数为N'1,另一个为N’2?
控制C:在一个控制片上涂0,5ml的蛋白溶剂C。进行全过程洗衣.然后浸没在l00ml回收介质中撞动15-30秒,放到培养皿上沉淀。接着在该控制片上涂含有30-300VU/ml的lml的悬浮液,将其用10ml的琼脂培养基覆盖、培养后计数.该计数为n1。用能够阻挡微生物的滤膜过滤先前使用的100ml回收介质.冲洗三遍,在过滤膜上覆盖50ml的新回收介质.在50ml的回收介质中加Iml的含30-300VU/ml的悬浮液,然后过滤。膜与过滤器再用另外5ml的回收介质冲洗,然后过滤。
将膜放到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该计数为n2计算
n=(n1+n2)/2。
如果N≈N’2≈n,就只为试验本身验证实验条件.
如果N’2≤0.5N和或N’1≤0.05N和/或n≤0.5N,就不只为试验本身验证实验条件.重新进行控制,如添加适当的化合物以中和送洗控制片的化学残留物.
F.2.6.2测试
将3ml微生物悬浮液(F.2.5)和2ml(F.2.3 3)中的蛋白溶液C混合并在环境温度下保持接触5min.将产生的0.5ml的悬浮液涂到试验片上。为测试每个受试的微生物,要使三个试验片接受污染.
送洗后,要尽快将控制片送回到实验室.每一片要放入100ml的回收介质内,搅拌15至30s.
然后:
a)0.1ml放入9.9ml回收介质后搅拌。然后该混合物放到滤膜上.用50ml新回收介质冲洗三次.将膜放到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b)将lml放到滤膜上,用50ml新回收介质冲洗三次,将膜放到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c)剩余的98.9ml放到站膜上,用50ml新回收介质冲洗三次,将膜放到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d)每个试验片以无菌方式放到一个培养皿上,用琼脂培养基覆盖并培养。
n’1为各膜上确定的VU数,是F.2.6.2中a),b),c)产生的计数平均值。
n’2是F.2.6.2中d)试验片确定的VU平均数.
因此是送洗后残留微生物的数字.
F.2.7结果的解释
计算涂到控制片上微生物数N与R的比率检查送洗是否可保证减少细茵数的105因数和减少酵母菌及真菌孢子数104。
附件G(参考)
液体生物污染的测量方法指导
G.1 引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导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环境下液体(水的或非水的)生物污染的评价技术。为了探测存在和可能需要监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样。
液体生物污染的评价遵循本标准和附件A的一般原则,它们要求在采用洁净技术时要建立评价和控制液体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统。此外,应考虑以下因素[37-43]:
a) 危险区内细菌生态及相关参数;
b) 特定液体中活粒子的希望浓度;
c) 液体条件;
d) 采集的精确性与效率。
G.2 原则
当危险区处于准备就绪、可以使用状态时,应按正常使用情况下适当和例行的做法通过用适当的采样装置按采样计划对危险区中液体的细菌污染进行探测和监控。可采用直接或间接技术实施活粒子的数量质量探测。
G.3 过程
确定液体生物污染有各种方法,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液体的性质和需要采样的量,比如可以使用灌浇平碟,展宽平碟,膜过滤和其它方法。
采样时液体压力要适当降低,应注意液体条件和液体中活单位的期望浓度。
G.3.1 采样准备
根据液体和生物污染的程度,试样的测试可直接或在适当处理后进行。
G.3.2 采样
选择的生物污染探测方法应与要采样液体的性质相适应,可能需要以下技术:
a) 直接培养,如展宽平碟,系列稀释(MPN方法);
b) 间接培养,如采用膜过滤方法的采样浓度,该法有后续培养或带放射标签基质及放射活性测量;
c) 细菌ATP测量;
d) 阻抗测量。
G.4 结果表述
建议表面活粒子数的表述采用活单位(VU),推广到1ml(或1cm3)。
附件H(参考)
培训指导
H.1 引言
本附件提供指导并描述洁净室生物污染控制和相关控制环境下人员培训的适当技术。
对质量管理各项内容的基本贡献和关键是对按本标准使用选用系统人员进行连续、有组织和适当的培训。各有关人员须经过适当培训,以保证一致、可靠和可重复的结果和服务提供。要对参与微生物监控和实验室分析的人员,包括分包商的人员,给与适当的培训。
培训要求编写可用的规程和配有文件的培训材料,记录使用的性能成分及培训验证系统[44]。培训可在机构内实施或由独立机构在外部实施。
本附件不提供能力评价、表现水平、表现评价或完整人员培训的标准,而用于指出生物污染控制领域或培训和验证周期中包括的最重要活动和内容。
H.2 标准化培训的内容
凡规程保证之处都要编写培训文件,该文件要详细说明单个步骤或程序。第一步应进行细分以充分描述以上步骤所需的培训范围和内容。
H.2.1 培训文件
培训文件应考虑以下方面:
a) 培训中要用的文件和参考项列表;
b) 要使用的培训目标及方法的说明与定义;
c) 每个程序步骤的详细说明,以充分理解实施该步骤的要求;
d) 必要时的测量结果;
e) 计划的培训课程,是否在内部还是设施外;
f) 性能标准评价的说明。
应为选定的系统编写统一的培训手册,而非为每个程序或试验编制单独的指南。应采用统一文件格式,重点在有关程序上,避免过多综合性的背景介绍。
H.2.2 培训手册
部门或组织就将有关某个区域或设施的各培训文件分成单个手册,以作为培训手册。这一手册应将程序的细节转成单独的、可清楚理解的步骤,并使之标准化,以达到合格的性能。
培训手册一般应用于以下目的:
a) 培训新雇员;
b) 采用新方法、仪表和采样装置;
c) 良好的微生物/卫生作法和实验室安全;
d) 风险分析;
e) 采样/监控计划的改变;
f) 表现欠佳时的再度培训;
g) 定期验证。
H.2.3 微生物控制及微生物污染控制程序
对于控制环境内所有人员、负责管理和环境控制计划一般操作的人个,包括采样人员和实验室技术员,正式的培训计划应有:
a)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b) 应用微生物学、卫生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c) 良好的雇员消毒技术和预防措施;
d) 环境控制过程原理;
e) 微生物采样技术;
f) 微生物危害分析的基本原理;
g) 理解生物污染的目标、报警和行动限量;
h) 趋势分析原理;
i) 各项要求实验方法和用于帮助细菌识别的专门化培训;
j) 清楚的报告编写。
H.3 培训确认
确认应向用户保证培训已进行并制作了文件。对人员已进行了指定系统培训的确认应根据规程进行。因此培训确认应强调规程实施的细节。为了便于确认雇员在与其工作相关规程方面的表现,建议以系统的方式实施培训确认。
H.3.1 评估手段
培训确认规程写好后,需设计评价手段以确认培训的有效性。对雇员表现的评价要对照由实验室/部门管理人员/监督或培训机构制定的表现标准。可用于确认表现的各种“测量手段”有:
a) 对照培训学习目的的评价;
b) 笔试;
c) 评价反应能力;
1) 相关领域的案例研究;
2) 问题;
3) 与规程有关的情形。
d) 对有关堆积口头询问的反应;
e) 测试。
1) 盲试样;
2) 熟练测试样;
3) 以前分析试样。
在进行评估前,各参加人须得到成就可接受水平的预定及验证标准。此外,评价与确认手段就公布并交各参加人审议。
H.3.2 文件
培训结果文件可能得到不同系统的支持。雇员记录的制作与格式上的一致性对于培训确认是很重要的。
确认文件应符合法规和认可要求与标准,及组织(雇员)和/或部门政策,每个实验室/部门服务与指导原则。
H.3.2.1 记录保留
记录还应以清楚的书面形式保留,记有以下内容:
a) 受训人身份;
b) 培训负责人;
c) 记录存放处及掌管人;
d) 记录可以销毁的时间;
e) 审定记录的时间与方法。
前言
ISO为全球各国标准化团体(ISO会员团体)的联合会。其国际标准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ISO各技术委员会进行,每个会员团体,如对技术委员会的某一课题感兴趣,均有权成为该技术委员会的代表。任何与ISO保持联系的国际组织,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的,都可以参加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气技术委员会(IES)在电气技术标准化的各领域进行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草案经技术委员会认可后,送各会员团体传阅,以待表决。草案作为国际标准颁布至少需要75%的会员罢休对其投赞成票。
国际标准ISO 14698-3由ISO/TC209技术委员会(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提出。
ISO14698在洁净室及其相关受控环境的总标题下,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第1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总则
----第2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生物污染数据的评定和说明
----第3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对载有生物污染的湿性培养基或生物膜之惰性表面进行清洗和/或消毒过程的效率测量方法
用户注意,第1到第3部分的标题是出版第1部分时采用的工作标题。如果其中一项或多项标准被从工作计划中删除,则需对其余的标题重新加以编号。
前言
ISO为全球各国标准化团体(ISO会员团体)的联合会。其国际标准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ISO各技术委员会进行,每个会员团体,如对技术委员会的某一课题感兴趣,均有权成为该技术委员会的代表。任何与ISO保持联系的国际组织,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的,都可以参加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气技术委员会(IES)在电气技术标准化的各领域进行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草案经技术委员会认可后,送各会员团体传阅,以待表决。草案作为国际标准颁布至少需要75%的会员罢休对其投赞成票。
国际标准ISO 14698-3由ISO/TC209技术委员会(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提出。
ISO14698在洁净室及其相关受控环境的总标题下,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第1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总则
----第2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生物污染数据的评定和说明
----第3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对载有生物污染的湿性培养基或生物膜之惰性表面进行清洗和/或消毒过程的效率测量方法
用户注意,第1到第3部分的标题是出版第1部分时采用的工作标题。如果其中一项或多项标准被从工作计划中删除,则需对其余的标题重新加以编号。
引言
本ISO标准是说明以实验室法测试清洗或消毒操作效率的导则,可以单项操作或多项操作并用的方式应用于惰性材料表面,这是指模拟在现场实际粒子分布条件下,被污染利带有微生物(可能形成生物膜)的潮湿表面,这些方法最终应用于每一项产品和操作。本标准可应用于上述应用领域工业部门内各缔约方(供货商和用户)之间的合同关系中。
本标准不同于其它以病菌载体法测量接触杀菌剂活性的标准,也不同于说明表面悬浮消毒过程活性测量方法的标准,例如喷雾。应理解到上述标准是阐述测量产品内在活性的技术(虽然上述第2类标准中涉及气溶胶发生器),但本标准评估测量下列一种或数种活性综合效应的方法,例如:
a)漂洗;
b)清洗;
c)消毒:
d)清洗与消毒同时采用:
e)生化作用;
g)机械作用。
本标准一般允许对一种过程采用一种方法识别(必要时),此过程足指微生物以特定方法被清除和清洗的过程,也是指对培养基和培养基中含有的微生物被清除和清洗的过程,其它有关设备清洗和消毒的测量方法业已公布,其中有些已列入参考文献,可作进一步查阅。
1 范围
本ISO标准用于检验与下列一种或数种作用相联系的过程,如漂洗、清洗、消毒,清洗和消毒兼用、生化作用、机械作用等。本标准阐明在洁净室和相关受控环境,对微生物繁殖污染(无论是否形成生物膜)的潮湿表面,进行漂洗:和/或清洗:和/或消毒:和/或清洗、消毒兼用处理过程的效率测量原理。
在相应的场合下,IS014698的本部分可延伸与IS014698系列的其它标准及其附录配合使用。
2 规定参考文献
在本国际标准中列入本文参考文献的多项条款,也被下列标准所采纳.在出版时,应注明其有效版本。对所有标准均要加以检查,应鼓励各国际标准协议参与或寻求使用更新版本的下列标准的可能性。IEc和ISO组织成员应保存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登录本。
IS0862:1984 表面活性剂——词汇
3 定义
在本标准内,对微生物领域通用术语和表达式不再重新定义。应用本国际标准时,采用下列定义:
3.1 生物膜(biofilm)
封闭在外微孔聚合物内的微生物群体,并粘附在表面上。
注:生物膜会在非灭菌条件下,处理有机物质的房间、设备和机器的潮湿表面上繁殖(即在医药、航天、或食品工厂、医院、厨房、水管、通风管道等处)。
3.2效率(efficiency)
清洗消毒的效率,或是单独或综合发挥这些作用的过程效率,它以10为底的对数表示的初始值与最终值的分离浓度之比(参阅3.7),效率用E表示。
注:效率为无量纲,是数量级的相减数,也就是10的指数的浓度。
实例:
3. 3 清洗(cleaning)
对表面污染实施清除、溶解或驱散的作用。
注:可采用下列1种或数种方式实施清洗:
——物理化学的(洗涤作用)
——化学的(如氢氧化钠)
——生化的(如酶)
——物理的(如用刷子刷或水管冲洗所产生的剪叨力)
3.4 过程(Proass)
为达到一定效果而规定的一组同时或顺序实施的操作。
注:本标准用检查下列一种或数种活动有关的过程:冲洗,清洗,消毒,清洗和消毒兼用,生化作用和机械作用。
3.5 冲洗(rinsing)
利用液体,一般是水实施清洗作用
3.6 培养基(soiling)
在某些场合是溶解培养基的作用。
注: 本标准仅考虑湿培养基,培养基含有的有机物质,仅有对微生物富有营养的物质组成,并在水的活动呈现时,能使微生物繁殖。
3.7 示踪剂(tracer)
用于测量培养基繁殖数量的基材或有机微生物。
注l:为了测量过程的效率,在培养基中己繁殖的有机微生物,无论其是否形成生物膜,均可作为示踪剂。
注2:通过清洗,冲洗的作用和生化或机械作用清除培养基或生物膜.消毒的目的限定为去除有机微生物或使有机微生物失去活性.因此,最理想的是在过程的整个效率方面,测量清除作用所产生的效率,以便与破坏(消灭)作用区别开来。为此,可选用一种或多种附加示踪剂,包括天然存在于培养基中或添加进去,但应不易被消除的示踪剂.
4 测试方法
4.1 通则
本标准的应用可分成下列各阶段
4.1.1 测试培养基的应用和(选项)生物膜的形成
可将含有有机物和具有下列特性的培养基,以常规的和可重复的方式放置在测试表面上:
a) 测试培养基与被考察活动的现场或应用中发现的滋生床相类似。
b) 测试培养基含有实用的微生物群落标本,并能繁殖或形成生物膜。必要时,测试培养基将含有一种或多种附加示踪剂。
c) 如有必要时,测试培养基可含有用于测量清洗效率的一种或多种附加示踪剂。
d) 培养剂沉积后,在代表相应使用场所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在培养基表面被孵化,进而使有机微生物繁殖并(有选择地)粘附在表面并在合成的外微孔聚合物上,形成生物膜。
4.1.2过程的实施
应采用与实际场所完全相同的方式实施此过程,必要时,可停止有机微生物的破坏,即刻实施该过程,但要采用中和剂。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中和剂对被用的每种有机微生物应予先被认证。同时在执行测试的相同期间应重复被认证。认证的结果应列入测试报告。
4.1.3 示踪剂的计数
在示踪剂由表面上除下来之后,采用一种或多种被认证的技术对一种或多种示踪剂进行计数(尤其是在测试培养基上有机微生物或形成的生物膜。
4.2 测试设备和仪表
4.2,l 通用设备和仪表
在本文中对微生物学中通用的设备和仪表不再加以说明。
4.2.2 测试培养基
测试培养基应具有相应使用场所的代表性,并能以最简便的方式得到实现。例如,在检验肉类加工工业的清洗过程时,便采用肉糜;在乳酪工厂,便采用可溶解于相应溶液中的乳酪。
4.2.3 测试培养基粘附器
测试培养基所采用的设备应为用户提供下列可能性:
——控制单位表面所承受的培养剂质量
——可正常复制单位表面的上述质量
如果采用液体测试培养基,应使表面复盖均匀的厚度。如果采用非液体测试培养基.则应在恒速恒压的条件下涂复表面。
4.2.4 微生物生物膜示踪剂 ,
为了测量过程效率,可采用在测试培养基中繁殖的有机微生物,或己形成的生物膜,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有机微生物应:
——在相应应用场所具有代表性:
——应取自与被检的过程相适应的那种类型的表面:
——在测试培养基中均质扩散
微生物示踪剂可由一种或数种菌类或菌株组成。如果采用正式清单中未列出的菌株,则应将其存放在测试实验室内。
4.2.5清洗示踪剂
为了测量清洗作用对过程所产生的全部效率,可选用下列各项:
a)天然存在于培养基中的组成成份,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测量技术;
b)添加入测试培养基中的物质(例如放射性指示剂):
c)孢子状有机微生物,优先采用亲温细菌,例如硬脂亲温杆菌;
示踪剂均质地扩散于测试培养基中。
4. 2. 6 表面
污染表面的材料应与现场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表面材料相一致。试样的大小应与选用的测试培养基粘附器相适应,并要相当小,便于装进超声处理槽(参阅4.2.8)内。将试样并列排放在平整的表面上。受检验的测试表面,即试样的基片要既无裂缝,又不粗糙不平,不妨碍测试培养基的平滑应用。
4.2.7 培养箱
培养箱应是调温的,并能调节基相对湿度。还可采取适当手段使测试箱中的空气受到水蒸汽饱和处理。
4. 2. 8 计数示踪剂的回收
示踪剂量的回收技术应可以重复实施的。既能保证全部示踪剂的回收,也可做到其已知剂量和恒定比例的回收。
如果可以的话,可采用超声处理槽将测试培养剂从计数表面上分离下来。注意,但必须精确了介超声处理槽:
——一个或多个超声源的位置;
——建议采用既适用于超声处理槽,又适用于放置试样表面的容器的液体;
——建议采用适宜于上述容器的材料组分。
4.3 程序测试包括下列各步骤
选定的测试培养基与予期在测试中繁殖的有机微生物和选定的示踪剂都要均匀混合。
4.3.2 测试培养基在测试表面上的涂复
采用粘附器将测试培养基均匀地涂复在试样表面及基片上(参阅4.2.3)。均匀的涂复层既可用称量涂复前后的试样的方式鉴别,也可用肉眼检查培养基表面的方式加以鉴别。
4.3.3 生物膜的孵化和形成试样及其基片应在适宜有机微土物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孵化一段时间,此处的有机微生物是指予期在测试中需要繁殖的品种或形成生物膜。
4.3.4 测试过程的实施
试样及其基片经孵化后要经受测试过程。必要时,要利用中和剂停止灭菌剂的活化,随后立即实施操作过程。将试样毫不延误地送至实验室逆行分听。
4.3 示踪剂的计数
要采用有效的拄术对示踪剂讲行计数。
将示踪剂从测试表面上分离下来之后,便可对示踪剂进行计数。在此情况下,应将试样表面送至实验室,就在实验室内得到繁殖的或形成生物膜的有机微生物连同示踪剂,以适当的方式一起分离下来。例如,将有机微生物浸入超声处理槽内的回收液罐内,即可回收有机微生物,事先应对选定的分离方法进行论证,确定该方法对此类有机微生物无不良影响,并确信采用这种分离方法,能恰当地使全部有机微生物从表面上分离下来。
4.4 结果的表达
按照测得的效率表达测试结果,依据测试状况,该效串为:
a)过程效率——利用选定繁殖或形成生物摸的微生物示踪剂测得(参阅4.2.4)
b) 清洗效率——采用清洁示踪刑法测得:
c) 灭菌效串——过程效率和清洗效率之差异,
4.5 测试报告
应根据本标准编制记录报告,该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各部分内容:
a)实验室的鉴定:
b)过程的说明;
1)所用产品的名称;
2)使用模式:
c)实验条件,特别要说明全部细节:
1)测试用培养剂:
2)有机微生物;
3)示踪剂:
4)测试表面(材料和表面条件,试样尺寸,培养基大小),
5)培养剂技术及其重复性(单位表面的质量,外观):
6)孵化(时间、温度、相对湿度):
7)计数技术,必要时,还包括有效的回收示踪剂技术:
8)测试完成时要采取灭菌剂中和处理,但也要适合测试条件:
d)结果:
e)下列短浯:“读者注意到这一事实,此处所列各项测试结果只能与在严格同条件下所取得的测试结果相对照”;
f)结论:
e)日期和签署:
参考书目录
l、Brouilland- Delattre,A.,Kobilinsky,A.,Cerf.0.1994.Mesure de l'efficacit’e desproced's de nettoyage et de desinfection des surfaces ourertes,Le Lair,74,79—88,进一步可参阅下列书刊<略>